一、行業介紹 制造業是歷史悠久的工業形式,其地位仍然無法被撼動。根據統計,截止至去年,機械制造業依舊是我國主要的工業之一,占據了約60%的份額。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裝備工業;是科學技術物化的基礎;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載體;是國防建設的基礎;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柱;也是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供消費類機電產品的供應工業。它對國民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大致分為三部分: 1、機器制造 生產作為生產資料的機械產品。如農業機械中的拖拉機;工業機電設備中的軋鋼機、煉油廠成套設備、發電機組、各種機床等;交通運輸機械設備中的汽車等;建筑設備中的推土機、攪拌機等;民用消費資料的機電產品,如各種家用電器、自行車、縫紉機等;還有各種儀器、儀表。 2、金屬制品制造 制造生產資料中的各種配件、備品、工具、容器等,也包括消費資料中日用金屬制品,如鋁制品、鐵絲、標準件、剪刀等。 3、修理設備 即對機電裝置和金屬制品進行修理的專用設備。 二、行業特性說明 機械制造業主要是通過對金屬原材料物理形狀的改變、加工組裝進而成為產品??傊?,只要是以一個個金屬零部件組裝為主要工序的工業領域都是屬于機械制造業的范疇。 機械制造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離散為主、流程為輔、裝配為重點。 工業生產基本上分為兩大方式:離散型與流程型。離散型是指以一個個單獨的零部件組成產成品的方式。因為其產成品的形成是以零部件的拼裝為主要工序,所以裝配自然就成了重點;而流程型是指通過對于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使其的形狀或化學屬性發生變化形成新形狀或新材料的生產方式,諸如冶煉就是典型的流程型工業。機械制造業傳統上被認為是屬于離散型工業,雖然其中諸如壓鑄、表面處理等是屬于流程型的范疇,不過絕大部分的工序還是以離散為特點的。所以,機械制造業并不是離散型工業,其中還是有部分的流程型的特點。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機械制造業的加工過程基本上是把原材料分割,然后逐一經過車、銑、刨、磨等加工工藝,部件裝配,裝配成成品出廠; 2、生產方式以按訂單生產為主,按訂單設計和按庫存生產為輔; 3、產品結構(BOM)復雜,工程設計任務很重,不僅新產品開發要重新設計,而且生產過程中也有大量的設計變更和工藝設計任務,設計版本在不斷更新; 4、制造工藝復雜,加工工藝路線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生產過程所需機器設備和工裝夾具種類繁多; 5、物料存儲簡易方便。機械制造業企業的原材料主要是固體(如鋼材),產品也為固體形狀,因此存儲多為普通室內倉庫或室外露天倉庫; 6、機械制造業企業由于主要是離散加工,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率很大程度依賴于工人的技術水平,而自動化程度主要在單元級,例如數控機床、柔性制造系統等。因此機械制造業也是一個人員密集型行業,自動化水平相對較低; 7、產品生命周期長,更新換代慢。目前我國大中型企業生產的2000多種主導產品平均生命周期為10.5年。 8、產品中各部件制造周期長短不一和產品加工工藝路線的復雜性造成在制品管理不易。且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有邊角料產生,部分邊角料還可回收利用,邊角料管理復雜; 9、生產計劃的制訂與車間任務工作繁重。由于產品種類多,零件材料眾多,加工工藝復雜,影響生產過程的不確定因素多,導致制訂生產、采購計劃困難; 10、產品零部件一般采用自制與委外加工相結合的方式。一般電鍍、噴漆等工藝會委托協力廠商加工; 三、行業管理重點與常見的問題 1. 在制品的控制 由于機械行業制造工藝復雜。眾多的零部件,分布于多個車間,各道工藝分別已經完成多少數量,差多少數量未完成,還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以及各道工藝當前在制量為多少,目前進行到哪一道工藝等等信息無法準確及時的得到。造成在制品數量過多,賬務不準。如何解決在制品的控制,是困擾管理者的一大難題。 2. 現場單據多,作業煩瑣 機械行業加工零件多,需要的材料多,車間現場往往需要填寫大量領料單據,如做工藝管理,則還需要填寫大量的工藝移轉單據,造成了人員困擾。 3. 委外加工不易管理 機械加工中,有很多工藝需要委外處理,或者客戶需求批量大時,也需要把部分訂單委外加工以緩解壓力,傳統手工作業管理往往無法應付如此復雜的狀況,造成了工作難度增加。 4. 生產狀況復雜,現場不易掌控 實際生產過程中,往往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如產品的重修返工,材料、半成品的報廢等等,管理人員很難及時掌控現場狀況。 5. 項目型接單生產方式難以掌控 部分機械行業用戶,采用的是項目式生產,常常需要于接單時確定客戶大量要求,并根據項目進行單獨設計,準備材料、生產、核算成本。手工作業時面對龐大的材料清單,復雜的生產狀況等,常常造成交貨延遲,庫存積壓,加工失誤等等問題。 6. 產品結構及設計變更的管理 機械行業產品結構比較復雜,設計任務很重,且工程變更頻繁。以手工作業方式處理 BOM時經常存在 “料表更新不及時”,“各部門數據不一致”的現象,容易發生錯誤而導致生產秩序混亂,影響交貨等問題。另外,由于工程變更缺乏科學規范的管理,經常出現一些物料的呆滯,造成企業的庫存積壓。 7. 庫存賬物的管理 機械行業的物料存儲簡易方便,但也同時帶來了賬務管理的難度。庫存每日的異動信息頻繁,且生產領料時由于材料形狀、材質等特性原因,經常無法按實際生產所需進行發料。生產過程中的一些超額損耗、磅差,也同樣造成庫存賬物管理的困難。另外,由于庫存和生產管理的側重不同,部分材料有雙單位的需求。如方鋼、圓鋼等棒材,庫存賬物上通常用公斤做計量單位,但設計和生產會采用“米”這樣的單位。 8. 采購、生產計劃的制訂 機械行業由于大部分零部件加工周期長,某些原材料采購不易。如何在銷售預測不準確的前提下,制訂出合理的采購、生產計劃。即要及時響應客戶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又要降低采購和存貨成本,是每一個管理者面對的一大難題。 9. 成本的控制 對于制造業而言,如何降低成本,一直是企業不斷追求的目標。所以企業不僅要知道單個產品的成本,更要清楚產品成本的結構。只有知道了產品的實際成本,才能夠據此分析產品成本結構,找到改善的關鍵。但是生產成本的計算工作并不簡單,首先創建出一套正確的成本搜集制度,才能得到正確的成本數據。再者,在計算生產成本的過程中,所牽扯的項目繁多而計算步驟又非常復雜,不僅要耗費許多的人力和時間,還很容易出錯,當產品結構復雜時,這樣的計算幾乎是人力所無法勝任的。因此管理者亟需更快的得到計算實際成本的方法。 10. 原材料采購數量、價格的管理 機械行業產品成本結構中原材料的成本占了總成本的80%以上,因此必需嚴格把控原材料的采購進貨。原材料的價格一直在波動,因此必需首先對價格進行嚴格的管控;另外由于原材料(如鋼材)等因其材質、形狀及包裝等特性,經常會有供應商送貨數量與采購量不符的情況,管理者需要及時記錄和處理原材料的數量、價格等問題,避免對生產或對資金占用造成影響。 四、解決方案說明 機械行業由于其復雜的生產特點,在制品管理困難。單純的靠手工記賬處理,難以滿足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需要。只有借助ERP這樣的管理工具,通過信息化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1. 嚴謹的在制品控制 對在制品的管理,將原物料、半成品、成品、機器、工時、成本等信息搜集、紀錄、匯總整理并追蹤與控制正在進行中的各項制造作業:包括實時監控與追蹤在制品; 提供部分移轉,部分委外及拆分的功能,可準確的記錄工藝投入、完成、返修、返修完成、盤盈損、報廢等制程加工中的數量;生產現場的庫存;機器稼動率;人員效率等信息。并進行各種工藝統計分析,生成相關管理控制報表。 2. 環環相扣的作業流程,伴隨完整的單據流 系統可自動的依據BOM自動下達采購計劃與生產計劃,產生工單、采購單,并可根據工單的資料轉入到產生領料單,進貨時也可根據采購單轉入到進貨單,以及生產所需的工單、移轉單、生產入庫單等單據,簡化了作業人員錄入單據的工作量及重復操作。 3. 完善的委外管理 除了提供委外工單進行產品委外加工管理,像電鍍、噴漆等工藝進行委外加工。 4.進料,領料,委外成品檢驗 的質量管理系統除了包含傳統的收料、完工入庫、委外進貨時的品質檢驗外,還提供了工藝間移轉檢驗功能,可依據事先設置的檢驗項目等資料打印出檢驗單,作為檢驗依據,并可記錄檢驗結果,以作進一步的分析。 原料入庫檢驗: 托外送回檢驗: 5. 產品結構及設計變更的管理 不同的客戶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如果頻繁地更改BOM,對維護造成很大難度,所以SUNLIKE-可以對BOM進行版本的維護(BOM物料配方更改),提供訂單BOM以適應不同客戶的要求。 6. 庫存賬物的管理 庫存多計量單位和相互轉換的功能解決了機械行業對于物料管理的又一困擾 7. 制訂合理的采購、生產計劃 結合BOM及企業庫存情況,分析需要采購原料的數量周期及和需要生產成品的數量,可適用于計劃型生產與接單式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及準確性。有助于提高客戶的滿意度,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 采購計劃: 生產計劃: 8. 強大的成本控制 天心天思成本系統將成本細分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費用及加工費用。成本計算方法采用分批兼分步法,即可針對每一工單計算其生產成本,同時亦可對成品逐階計算其各階半成品的生產成本。 對于人工和費用的分攤,提供靈活的設置,以適應各種復雜的狀況。 9. 材料采購數量超收、價格的管理 系統提供靈活的設置功能,可對材料的采購價格,以及進貨數量設定是否進行管控,以及管控的嚴謹度,真正的做到了完善的管理。 采購價格控制: |